人家的五月天,是欢乐出走的月份。
我们的五月天,是冲匆考试的月份。
又是抱头苦读,没有朋友的日子啊。。。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熙熙攘攘.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熙熙攘攘. Show all posts
May 06, 2012
April 15, 2012
转载:医生得了绝症,为什么会放弃治疗?
当医者面对自身死亡——医者执笔,深度剖析临终医疗利弊。
作者:Ken Murray 医学博士 南加州大学家庭医学科副教授
多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骨科医师,同时也是我的导师——查理,被发现胃部有个肿块。经手术探查证实是胰腺癌。该手术的主刀医生是国内同行中的佼佼者,并且,他正巧发明了一种针对此类胰腺癌的手术流程,可以将患者生存率提高整整三倍——从5%提高至15%(尽管生活质量依然较低下)。查理却丝毫不为所动。他第二天就出院回家,停了自己的诊所,并自此再也没迈进医院一步。他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家庭生活上,非常快乐。几个月后,他在家中去世。他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化疗、放疗或是手术。他的保险商也为此省了一大笔钱。
人们通常很少会想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医生也是人,也会迎来死亡。但医生的“死法”,似乎和普通人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和尽可能接受各种治疗相反,医生们几乎不爱选择被治疗。在整个医务工作生涯中,医生们面对了太多生离死别。他们和死神的殊死搏斗太过频繁,以至于当死亡即将来临时,他们反而出奇地平静和从容。因为他们知道病情将会如何演变、有哪些治疗方案可供选择,以及,他们通常拥有接受任何治疗的机会及能力。但他们选择——不。
“不”的意思,并不是说医生们放弃生命。他们想活。但对现代医学的深刻了解,使得他们很清楚医学的局限性。同样,职业使然,他们也很明白人们最怕的,就是在痛苦和孤独中死去。他们会和家人探讨这个问题,以确定当那一天真正来到时,他们不会被施予抢救措施——也就是说,他们希望人生在终结时,不要伴随着心肺复苏术(CPR)和随之而来的肋骨断裂的结果(注: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可能会致肋骨断裂)。
几乎所有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都目睹过“无效治疗”。所谓的无效治疗,指的是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采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其生命。病人将被切开,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并被持续灌药。这些情景每天都在ICU(重症监护病房)上演,治疗费可达到10,000美元/天。这种折磨,是我们连在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答应我,如果有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
每个人的话都如出一辙,每个人在说的时候都是认真的。甚至有些同道专门在脖子上挂着“不要抢救”的铜牌,来避免这样的结局。我甚至还见过有人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将明知会带来痛苦的医疗措施用在病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作为医生,我们被训练得“从不在医疗实践中表露私人情感”,但私下里,医生们会各自交流发泄:“他们怎么能对自己的亲人做出那种事?”我猜,这大概是医生和别的职业相比,有更高的酗酒率及抑郁倾向的原因之一。这个原因使我提前10年结束了自己的医务生涯。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医生们在病人身上倾注了如此多的心血和治疗,却不愿意将其施予自身?答案很复杂,或者也可以说很简单,用三个词足以概括,那就是:病人、医生、体制。
先来看看病人所扮演的角色。假设甲失去意识后被送进了急诊室:通常情况下,在面对这类突发事件时,甲的家属们会面对一大堆突如其来的选择,变得无所适从。当医生询问“是否同意采取一切可行的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往往会下意识说:“是。”
于是噩梦开始了。有时家属所谓的“一切措施”的意思只是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但问题在于,他们有时可能并不了解什么是“合理”;或者当沉浸在巨大的迷茫和悲痛中时,家属们往往想不到去仔细询问,甚至连医生的话也只能心不在焉地听着。在这种时候,医生们会尽力做“所有能做的事”,无论它“合理”与否。
上文提到的场景随处可见。医生们不可能要求每位病人家属都能冷静下来,专心致志配合临床工作。很多人可能会以为CPR是种可靠的生命支持方法,但事实上,它可谓成效甚微。我曾收治过几百名先被施行了CPR术而后送到急诊室来的病人。他们当中只有一位健康的、没有任何心脏疾病的男性是最后走着出院的(他患的是压力性气胸)。如果一位病人曾患有严重的疾病、或是年事已高、或有不治之症的话,那他即使接受CPR以后复原的几率也很小,但所要忍受的痛苦将是巨大的。知识的不足、错误的期待是导致糟糕决定产生的主要原因。
很显然,病人只是原因之一。医生们也是。问题在于,即使医生本人并不想进行“无效治疗”,他也必须得找到一种能无愧于病人和家属的方法。假设一下:急诊室里站满了面露悲痛,甚或歇斯底里的家属们——他们并不懂医学。在这种时候,想要建立相互的信任和信心是非常微妙且难以把握的。如果医生建议不采取积极的治疗,那家属们很有可能会认为他是出于省事、省时间、省钱等原因才提出的这个建议。
有些医生能说会道,有些医生坚定不屈,但无论如何,他们面对的压力都一样大。当需要处理涉及“临终治疗选择”一类的事宜时,我会尽早把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一一列出(任何情况下均是如此)。一旦病人或家属提出不合理要求,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该要求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一一解释清楚。假如听明白以后他们仍坚持这么做,那我会选择将病人转去别的医生或医院继续治疗。
是不是该更强势一些呢?有时候,即使病人已转去别处,我依旧不能停止责备自己。我曾收治过一位律师病人,出生于显赫的政治世家。她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且循环功能很差,更糟的是,她的脚逐渐变得疼痛难忍。作为业内人士,我权衡了利弊后,尽一切可能阻止她去做手术。但是,她最后还是找了位我不认识的外院专家,后者并不很了解她的全部状况,因此,他们决定在她血块日益积聚的双腿上做支架手术。这次手术没能恢复她的循环功能,同时由于糖尿病,她的创口无法愈合。很快,她的双腿开始坏疽,最终截肢了。两周后,在那个为她进行了手术及之后所有治疗的著名医学中心里,她去世了。
从这类故事里想挑出医生或病患的错并不是件难事。但在很多时候,医患双方都只不过是这个推广“过度医疗”的庞大系统中的受害者而已。在一些不幸的例子中,一些医生用“有治疗,就有进账”的思路去做一切他们能做的事,为了钱而不择手段。而在更多的例子中,医生们只是单纯出于害怕被诉讼,而不得不进行各项治疗,以避免官司缠身的下场。
然而,即使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这个系统仍然能够使人身陷囹圄。
我有个病人名叫杰克,78岁,疾病缠身,曾做过大大小小共15次手术。他曾和我说过,以后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接受仰赖机器的生命支持治疗。然而,在某个周六,杰克突发严重中风并很快失去了意识。他被火速送往急诊室,妻子当时不在身边。那里的医生用尽全力将他抢救过来,并将他插了管,转入ICU监护室。这简直是杰克的噩梦。当我匆匆赶到医院并接手了杰克的治疗后,我拿出杰克的病历本和他的私人意愿,经过和他的妻子以及医院相关部门的谈话后,拔掉了他的生命支持,随即坐在他的身边。两小时后,他安然地走了。
尽管杰克的意愿有正式文件为据,他也没能完全按自己的愿望死去。这个系统还是进行了干预。事后我发现,当时的一名在场护士曾将我拔管的行为以“涉嫌谋杀”上报给监管机构。当然,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因为过程的每一步都有理可循。杰克生前留下的大量文件清晰地证实了这一点。然而,面对法律机构的质疑是每一位医生都不想面对的事。我本完全可以忽视杰克的私人意愿,将他留在ICU里苟延残喘,以挺过那最后的几周时间。我甚至可以通过这么做来多赚点诊疗费,让保险公司多付近50万美元的账单。难怪那么多的医生都在进行过度治疗。
不过,医生们仍旧不对自己过度治疗。因为这种治疗的结局他们见得太多。几乎所有人都能呆在家里宁静地离去,伴随的疼痛也可以被更好地缓解。临终关怀和过度医疗相比,更注重为病人提供舒适和尊严感,让他们能安然度过最后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生活在临终护理所的终末期病人比患有同样疾病但积极寻求治疗的病人活得更久。当我前阵子在广播里听到著名记者Tom·Wicker“在亲人的陪伴中,安详地去世了”的消息时,不禁愣了一下。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样的消息已经越来越多了。
很多年前,我的表哥大炬(因出生在家里,由火炬照明而得名)发了一场病,事后查出是肺癌,并已扩散至脑。我带着他去见了各种专家门诊,最后明白了:像他这种情况,如果采用积极治疗的话,需要每周3-5次去医院化疗,而即使这样他也最多只能活4个月。最终,大炬决定拒绝任何治疗,仅仅服用防止脑水肿的药物,回家休养。他搬进了我家。我们在之后的8个月里共度了一段快乐时光,做了许多小时候爱做的事。我们去了迪士尼公园,这是他的第一次。我们有时也宅在家。大炬热爱体育,他最中意的事就是边看体育赛事,边吃我做的饭。在那段时光里,他甚至长胖了几斤,每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完全不用忍受医院那糟糕的饮食。他没有经受剧烈的疼痛,情绪一直很饱满快活。直到有天没再醒来。他昏睡了三天,最后安静地走了。这八个月来他在医疗上所有的花销,仅仅为20元的药费。
大炬不是医生,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生活的质量,而非生命的长度。
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也正是这样想的吗?假如死亡也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它应该是:有尊严地死去。至于我,已经清楚地向我的医生说明了我的意愿。放弃抢救,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绝大多数医生来说都不。当死亡最终来临的时候,我可以不被奋力抢救,而将安详地睡去,就像我的导师查理,我的哥哥大炬一样;就像我的那些做了同样选择的同事们一样。
转载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cefc10102dw45.html >
作者:Ken Murray 医学博士 南加州大学家庭医学科副教授
多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骨科医师,同时也是我的导师——查理,被发现胃部有个肿块。经手术探查证实是胰腺癌。该手术的主刀医生是国内同行中的佼佼者,并且,他正巧发明了一种针对此类胰腺癌的手术流程,可以将患者生存率提高整整三倍——从5%提高至15%(尽管生活质量依然较低下)。查理却丝毫不为所动。他第二天就出院回家,停了自己的诊所,并自此再也没迈进医院一步。他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家庭生活上,非常快乐。几个月后,他在家中去世。他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化疗、放疗或是手术。他的保险商也为此省了一大笔钱。
人们通常很少会想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医生也是人,也会迎来死亡。但医生的“死法”,似乎和普通人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和尽可能接受各种治疗相反,医生们几乎不爱选择被治疗。在整个医务工作生涯中,医生们面对了太多生离死别。他们和死神的殊死搏斗太过频繁,以至于当死亡即将来临时,他们反而出奇地平静和从容。因为他们知道病情将会如何演变、有哪些治疗方案可供选择,以及,他们通常拥有接受任何治疗的机会及能力。但他们选择——不。
“不”的意思,并不是说医生们放弃生命。他们想活。但对现代医学的深刻了解,使得他们很清楚医学的局限性。同样,职业使然,他们也很明白人们最怕的,就是在痛苦和孤独中死去。他们会和家人探讨这个问题,以确定当那一天真正来到时,他们不会被施予抢救措施——也就是说,他们希望人生在终结时,不要伴随着心肺复苏术(CPR)和随之而来的肋骨断裂的结果(注: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可能会致肋骨断裂)。
几乎所有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都目睹过“无效治疗”。所谓的无效治疗,指的是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采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其生命。病人将被切开,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并被持续灌药。这些情景每天都在ICU(重症监护病房)上演,治疗费可达到10,000美元/天。这种折磨,是我们连在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答应我,如果有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
每个人的话都如出一辙,每个人在说的时候都是认真的。甚至有些同道专门在脖子上挂着“不要抢救”的铜牌,来避免这样的结局。我甚至还见过有人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将明知会带来痛苦的医疗措施用在病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作为医生,我们被训练得“从不在医疗实践中表露私人情感”,但私下里,医生们会各自交流发泄:“他们怎么能对自己的亲人做出那种事?”我猜,这大概是医生和别的职业相比,有更高的酗酒率及抑郁倾向的原因之一。这个原因使我提前10年结束了自己的医务生涯。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医生们在病人身上倾注了如此多的心血和治疗,却不愿意将其施予自身?答案很复杂,或者也可以说很简单,用三个词足以概括,那就是:病人、医生、体制。
先来看看病人所扮演的角色。假设甲失去意识后被送进了急诊室:通常情况下,在面对这类突发事件时,甲的家属们会面对一大堆突如其来的选择,变得无所适从。当医生询问“是否同意采取一切可行的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往往会下意识说:“是。”
于是噩梦开始了。有时家属所谓的“一切措施”的意思只是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但问题在于,他们有时可能并不了解什么是“合理”;或者当沉浸在巨大的迷茫和悲痛中时,家属们往往想不到去仔细询问,甚至连医生的话也只能心不在焉地听着。在这种时候,医生们会尽力做“所有能做的事”,无论它“合理”与否。
上文提到的场景随处可见。医生们不可能要求每位病人家属都能冷静下来,专心致志配合临床工作。很多人可能会以为CPR是种可靠的生命支持方法,但事实上,它可谓成效甚微。我曾收治过几百名先被施行了CPR术而后送到急诊室来的病人。他们当中只有一位健康的、没有任何心脏疾病的男性是最后走着出院的(他患的是压力性气胸)。如果一位病人曾患有严重的疾病、或是年事已高、或有不治之症的话,那他即使接受CPR以后复原的几率也很小,但所要忍受的痛苦将是巨大的。知识的不足、错误的期待是导致糟糕决定产生的主要原因。
很显然,病人只是原因之一。医生们也是。问题在于,即使医生本人并不想进行“无效治疗”,他也必须得找到一种能无愧于病人和家属的方法。假设一下:急诊室里站满了面露悲痛,甚或歇斯底里的家属们——他们并不懂医学。在这种时候,想要建立相互的信任和信心是非常微妙且难以把握的。如果医生建议不采取积极的治疗,那家属们很有可能会认为他是出于省事、省时间、省钱等原因才提出的这个建议。
有些医生能说会道,有些医生坚定不屈,但无论如何,他们面对的压力都一样大。当需要处理涉及“临终治疗选择”一类的事宜时,我会尽早把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一一列出(任何情况下均是如此)。一旦病人或家属提出不合理要求,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该要求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一一解释清楚。假如听明白以后他们仍坚持这么做,那我会选择将病人转去别的医生或医院继续治疗。
是不是该更强势一些呢?有时候,即使病人已转去别处,我依旧不能停止责备自己。我曾收治过一位律师病人,出生于显赫的政治世家。她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且循环功能很差,更糟的是,她的脚逐渐变得疼痛难忍。作为业内人士,我权衡了利弊后,尽一切可能阻止她去做手术。但是,她最后还是找了位我不认识的外院专家,后者并不很了解她的全部状况,因此,他们决定在她血块日益积聚的双腿上做支架手术。这次手术没能恢复她的循环功能,同时由于糖尿病,她的创口无法愈合。很快,她的双腿开始坏疽,最终截肢了。两周后,在那个为她进行了手术及之后所有治疗的著名医学中心里,她去世了。
从这类故事里想挑出医生或病患的错并不是件难事。但在很多时候,医患双方都只不过是这个推广“过度医疗”的庞大系统中的受害者而已。在一些不幸的例子中,一些医生用“有治疗,就有进账”的思路去做一切他们能做的事,为了钱而不择手段。而在更多的例子中,医生们只是单纯出于害怕被诉讼,而不得不进行各项治疗,以避免官司缠身的下场。
然而,即使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这个系统仍然能够使人身陷囹圄。
我有个病人名叫杰克,78岁,疾病缠身,曾做过大大小小共15次手术。他曾和我说过,以后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接受仰赖机器的生命支持治疗。然而,在某个周六,杰克突发严重中风并很快失去了意识。他被火速送往急诊室,妻子当时不在身边。那里的医生用尽全力将他抢救过来,并将他插了管,转入ICU监护室。这简直是杰克的噩梦。当我匆匆赶到医院并接手了杰克的治疗后,我拿出杰克的病历本和他的私人意愿,经过和他的妻子以及医院相关部门的谈话后,拔掉了他的生命支持,随即坐在他的身边。两小时后,他安然地走了。
尽管杰克的意愿有正式文件为据,他也没能完全按自己的愿望死去。这个系统还是进行了干预。事后我发现,当时的一名在场护士曾将我拔管的行为以“涉嫌谋杀”上报给监管机构。当然,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因为过程的每一步都有理可循。杰克生前留下的大量文件清晰地证实了这一点。然而,面对法律机构的质疑是每一位医生都不想面对的事。我本完全可以忽视杰克的私人意愿,将他留在ICU里苟延残喘,以挺过那最后的几周时间。我甚至可以通过这么做来多赚点诊疗费,让保险公司多付近50万美元的账单。难怪那么多的医生都在进行过度治疗。
不过,医生们仍旧不对自己过度治疗。因为这种治疗的结局他们见得太多。几乎所有人都能呆在家里宁静地离去,伴随的疼痛也可以被更好地缓解。临终关怀和过度医疗相比,更注重为病人提供舒适和尊严感,让他们能安然度过最后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生活在临终护理所的终末期病人比患有同样疾病但积极寻求治疗的病人活得更久。当我前阵子在广播里听到著名记者Tom·Wicker“在亲人的陪伴中,安详地去世了”的消息时,不禁愣了一下。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样的消息已经越来越多了。
很多年前,我的表哥大炬(因出生在家里,由火炬照明而得名)发了一场病,事后查出是肺癌,并已扩散至脑。我带着他去见了各种专家门诊,最后明白了:像他这种情况,如果采用积极治疗的话,需要每周3-5次去医院化疗,而即使这样他也最多只能活4个月。最终,大炬决定拒绝任何治疗,仅仅服用防止脑水肿的药物,回家休养。他搬进了我家。我们在之后的8个月里共度了一段快乐时光,做了许多小时候爱做的事。我们去了迪士尼公园,这是他的第一次。我们有时也宅在家。大炬热爱体育,他最中意的事就是边看体育赛事,边吃我做的饭。在那段时光里,他甚至长胖了几斤,每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完全不用忍受医院那糟糕的饮食。他没有经受剧烈的疼痛,情绪一直很饱满快活。直到有天没再醒来。他昏睡了三天,最后安静地走了。这八个月来他在医疗上所有的花销,仅仅为20元的药费。
大炬不是医生,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生活的质量,而非生命的长度。
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也正是这样想的吗?假如死亡也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它应该是:有尊严地死去。至于我,已经清楚地向我的医生说明了我的意愿。放弃抢救,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绝大多数医生来说都不。当死亡最终来临的时候,我可以不被奋力抢救,而将安详地睡去,就像我的导师查理,我的哥哥大炬一样;就像我的那些做了同样选择的同事们一样。
转载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cefc10102dw45.html >
April 01, 2012
February 11, 2012
70% 的 Page One
人龙排了整公里长,只为了还钱买书,不间断的人龙将小小的书店绕成一个大圈圈。平日的PageOne都没有那么多人,PageOne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有气质的,不像Kinokuniya那么拥挤,可是今天,因为所有中文书70%的折扣,英文书50% 或60% 的大折扣,引来众多的粉丝蜂拥而上,包括远道而来的我。
可惜啊,书店到处都像被暴民抢掠一般似的狼狈,很多木制书架上的书都被扫劫一空,空洞洞的,好像好几个空木架摆在人去楼空的大屋一样,没有被扫空的书架上的书本则非常凌乱的东倒西歪,叠来叠去,这是狂风扫落叶的假象吗?
带着想来消费的心态,实在不甘愿两手空空打道回府,所以努力的走了一圈又一圈,结果还是找不着半本想买的书,这实在太夸张了,书店里50%的书,我相信都被书友搬回家了啊。。。可是,我一本都搬不到,看来便宜的东西真是没我的份儿。。。也见识到了新加坡人民的“吾拾输”的强悍,甘拜下风。
可惜啊,书店到处都像被暴民抢掠一般似的狼狈,很多木制书架上的书都被扫劫一空,空洞洞的,好像好几个空木架摆在人去楼空的大屋一样,没有被扫空的书架上的书本则非常凌乱的东倒西歪,叠来叠去,这是狂风扫落叶的假象吗?
带着想来消费的心态,实在不甘愿两手空空打道回府,所以努力的走了一圈又一圈,结果还是找不着半本想买的书,这实在太夸张了,书店里50%的书,我相信都被书友搬回家了啊。。。可是,我一本都搬不到,看来便宜的东西真是没我的份儿。。。也见识到了新加坡人民的“吾拾输”的强悍,甘拜下风。
Labels:
熙熙攘攘
October 07, 2011
一代伟人: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握在乔布斯手里。
很想将这位智慧累累的伟人的经典名言记录在案,当我累的时候到了这个空间,可以自我勉励一下,反省自己,展望更好的明天,现在只允许缅怀和向他的精神学习。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如何串连在一起
...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我再说一次,你无法预先把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只有在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
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经历的种种,将来多少会连结在一起。
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变得完全不同。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有关爱与失去。
我确信我爱我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这些年来支持我继续走下去的唯一理由(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I coved what I did)。
你得找出你的最爱,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侣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将占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获得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
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而且,如同任何伟大的事业,事情只会随著时间愈来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继续找,别停顿。
我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
当我十七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
这对我影响深远, 在过去 33 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么?」
每当我连续太多天都得到一个「没事做」的答案时,我就知道我必须有所改变了。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临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方法。
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声、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实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惧失去的陷阱里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理由不能顺心而为。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教条所侷限-- 盲从教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追随自己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很想将这位智慧累累的伟人的经典名言记录在案,当我累的时候到了这个空间,可以自我勉励一下,反省自己,展望更好的明天,现在只允许缅怀和向他的精神学习。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如何串连在一起
...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我再说一次,你无法预先把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只有在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
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经历的种种,将来多少会连结在一起。
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变得完全不同。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有关爱与失去。
我确信我爱我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这些年来支持我继续走下去的唯一理由(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I coved what I did)。
你得找出你的最爱,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侣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将占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获得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
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而且,如同任何伟大的事业,事情只会随著时间愈来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继续找,别停顿。
我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
当我十七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
这对我影响深远, 在过去 33 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么?」
每当我连续太多天都得到一个「没事做」的答案时,我就知道我必须有所改变了。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临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方法。
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声、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实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惧失去的陷阱里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理由不能顺心而为。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教条所侷限-- 盲从教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追随自己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Labels:
熙熙攘攘
July 24, 2011
July 22, 2011
看见了,听见了吗?
" Everyone hears only what he understands. "
~ Goethe
每个人都只听他想听的,或听他所听得懂的而已,
所以同一句话,同一件事,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诠释,
这是必然的。
所以同一句话,同一件事,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诠释,
这是必然的。
在看的这件事上,其实也是一样的症状,
所以,你看到的未必是事实的全部,
凡事留一些可能给自己,
那就不必太纠结了。
所以,你看到的未必是事实的全部,
凡事留一些可能给自己,
那就不必太纠结了。
July 13, 2011
紧张。缓解
因为一个班上的答辩试验,在宣布不到五秒钟的时间里,自己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全身每个细胞都在跳动,就连说话都要结巴了,无法掩饰的持续抖动着,大脑神经功能有点紊乱。那么到了正式的年终毕业考,我到底要怎样去面对呢?
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这种紧张状态却完全会影响我们的正常表现,100分的表现突然就变成不及格的表现了,实在难以说服那些认真的努力呀。
为了避免再三番四次的因为无法控制的紧张而倒翻整锅佳肴的情况出现,迫切的让我很想有效的调适自己,诸如各家学说的时时观察,不与这种不安的情绪对抗,而是体验它、接受它。训练自己象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心理,不要陷入到里边去,不让这种情绪完全控制住自己。或许还可以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等。
除了心理的调节,或许也可以通过饮食进行调整,下面是从网上找来的一些所谓研究的成果。
身体中缺乏碘会经常出现紧张情绪,膳食中缺碘,对于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及精神状态均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补充富含碘的食品,如海带、紫菜、虾、鱼等海产品。
洋葱也可以削除过度紧张的情绪,洋葱中的有效成分有稀释血液的浓度、改善大脑供氧状况的作用。
核桃有健脑的作用,适宜于长时间精力集中和用脑过度的学生食用。
辣椒的辣味能刺激人体内激素的分泌,使人充满追求成功的自信心。
草莓酸甜味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胶,能消除紧张情绪,使人产生舒适感。
香蕉富含血清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钾,也有助于大脑产生成功的意识。
体内代谢垃圾不能顺利排除,也是造成人精神紧张的一个因素。因此,应多摄入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含果胶较多的食品、如南瓜、葡萄、鸭梨、菠萝等。
待我慢慢验证一下这些食物是否可以缓解紧张再确定它的实际效用吧。。
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这种紧张状态却完全会影响我们的正常表现,100分的表现突然就变成不及格的表现了,实在难以说服那些认真的努力呀。
为了避免再三番四次的因为无法控制的紧张而倒翻整锅佳肴的情况出现,迫切的让我很想有效的调适自己,诸如各家学说的时时观察,不与这种不安的情绪对抗,而是体验它、接受它。训练自己象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心理,不要陷入到里边去,不让这种情绪完全控制住自己。或许还可以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等。
除了心理的调节,或许也可以通过饮食进行调整,下面是从网上找来的一些所谓研究的成果。
身体中缺乏碘会经常出现紧张情绪,膳食中缺碘,对于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及精神状态均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补充富含碘的食品,如海带、紫菜、虾、鱼等海产品。
洋葱也可以削除过度紧张的情绪,洋葱中的有效成分有稀释血液的浓度、改善大脑供氧状况的作用。
核桃有健脑的作用,适宜于长时间精力集中和用脑过度的学生食用。
辣椒的辣味能刺激人体内激素的分泌,使人充满追求成功的自信心。
草莓酸甜味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胶,能消除紧张情绪,使人产生舒适感。
香蕉富含血清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钾,也有助于大脑产生成功的意识。
体内代谢垃圾不能顺利排除,也是造成人精神紧张的一个因素。因此,应多摄入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含果胶较多的食品、如南瓜、葡萄、鸭梨、菠萝等。
待我慢慢验证一下这些食物是否可以缓解紧张再确定它的实际效用吧。。
Labels:
熙熙攘攘
July 04, 2011
June 29, 2011
丹戎巴葛火车站,退休了
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 )火车站即将停止服务,七月一日起, 所有火车只能在兀兰火车关卡出发或抵站,乘客也得在那里买票和上下车,并办理出入境手续。
目前,乘客必须先在位于丹戎巴葛火车站的大马关卡柜台办理入境手续,到了兀兰关卡,得下车通过新加坡关卡出境。
也就是说,先入境再出境的特别手续即将成为历史。
“走在铁路旁,我背着吉他。。。”
N 年后,照片就会泛起昏黄的岁月痕迹。。
想起自己躺在铁路旁的旧日时光。。一直都喜欢铁路给我那种诉说历史的感觉
SINGAPURA 这文字也将成历史了。。。
拥抱空气中的味道。。
丹戎巴葛火车站后天正式。。退休了
Hang Jebat - 纪念我们的历史英雄人物
空荡荡的月台边。。
最后的拥挤。。。
丹戎巴葛。。最后的列队,等待,启程
最后几天的买票队伍,我竟也买不到票。。搭上这最后的列车一趟。
庄严,充满西方味道的雕像。。
June 10, 2011
May 25, 2011
“我”最大
诊所里,两三位病人在等候看诊。
一位手提着名牌包包,三十出头的女人,带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童,匆匆的走到登记处。“还有多少人,要等多久?”
“小姐,还有三位病人,您要登记看诊吗?”
形色匆匆的小姐,犹豫了一下,然后,登记了。
五分钟不到,这位小姐又冲过来登记处。
“为什么那么久,还有多少人?”
“小姐,还有三个就到你了。”小姐露出很不耐烦又不屑的表情,想找碴似的。
某先生拖着肿胀的脚掌来到登记处,“我预约了,不过迟了些。”
“好,先生,下一位病人出来了,你就可以进去了,请等等。"
医生走出来交代事情的时候,先生急忙开口投诉自己来了可是没有被安排接见。
“为什么病人来了,你们没有拿卡给我?”
“医生,这位病人是预约另一位医生的,里面的病人出来后,就可以到他了。”
我稍稍提高了声量,医生明白了,交代先生等一等。
突然,一位四十出头的妇女冲了进来,劈头第一句话“我很赶时间,请问现在有多少病人?”“两位。”
“可不可以只是拿药,不必看医生?我的老公在外面等我。。”
“小姐,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不可以随意卖药。”
“那。。我出去问一下。。”
然后,就没有回来了。
原来星期日的早上,大家都那么忙,忙到家人的健康都可以摆一边。
原来大部分病人都不喜欢等,等看医生,等拿药会浪费他们逛街的时间,原来大部分病人的“我”都无限被放大,“我要先看医生,我没空,到我了吗?
不管怎样的表情与情绪都不会影响诊所的规律,依然先到先看,
一位手提着名牌包包,三十出头的女人,带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童,匆匆的走到登记处。“还有多少人,要等多久?”
“小姐,还有三位病人,您要登记看诊吗?”
形色匆匆的小姐,犹豫了一下,然后,登记了。
五分钟不到,这位小姐又冲过来登记处。
“为什么那么久,还有多少人?”
“小姐,还有三个就到你了。”小姐露出很不耐烦又不屑的表情,想找碴似的。
某先生拖着肿胀的脚掌来到登记处,“我预约了,不过迟了些。”
“好,先生,下一位病人出来了,你就可以进去了,请等等。"
医生走出来交代事情的时候,先生急忙开口投诉自己来了可是没有被安排接见。
“为什么病人来了,你们没有拿卡给我?”
“医生,这位病人是预约另一位医生的,里面的病人出来后,就可以到他了。”
我稍稍提高了声量,医生明白了,交代先生等一等。
突然,一位四十出头的妇女冲了进来,劈头第一句话“我很赶时间,请问现在有多少病人?”“两位。”
“可不可以只是拿药,不必看医生?我的老公在外面等我。。”
“小姐,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不可以随意卖药。”
“那。。我出去问一下。。”
然后,就没有回来了。
原来星期日的早上,大家都那么忙,忙到家人的健康都可以摆一边。
原来大部分病人都不喜欢等,等看医生,等拿药会浪费他们逛街的时间,原来大部分病人的“我”都无限被放大,“我要先看医生,我没空,到我了吗?
不管怎样的表情与情绪都不会影响诊所的规律,依然先到先看,
May 07, 2011
友人的抵死迷题
1。刘备、关羽、张飞,为什么是关羽最快死的呢?
答案:因为红颜薄命。
2。外面四角,里面十角(猜一字)
答案:园 (一个是讲口的四角,一个是讲一元等于十角)
3。九张嘴巴八张破(猜一字)
答案:井
4。木兰无长兄(猜一字)
答案:歌 (没有哥哥嘛!)
5。千古恨(猜一字)
答案:跌 (一失足成千古恨)
6。关公娶媳妇(猜某成语)
答案:关门大吉
7。九十九(猜一字)
答案:白 (百字少掉上面那个一)
8。一举而成(猜一字)
答案:血 (因为血下面那个一,“举”上去,就变成“而”字)
9。双方用力(猜一字)
答案:咖
10。说不叫说,拿不叫拿。(猜一字)
答案:最 (说,就是曰,拿,就是取)
11。儿子出世(猜一字)
答案:甥
12。东施 (猜一字)
答案:妞 (她是丑的)
13。两横一长一短,两直一高一低。(猜一字)
答案:止
妙极。。。
答案:因为红颜薄命。
2。外面四角,里面十角(猜一字)
答案:园 (一个是讲口的四角,一个是讲一元等于十角)
3。九张嘴巴八张破(猜一字)
答案:井
4。木兰无长兄(猜一字)
答案:歌 (没有哥哥嘛!)
5。千古恨(猜一字)
答案:跌 (一失足成千古恨)
6。关公娶媳妇(猜某成语)
答案:关门大吉
7。九十九(猜一字)
答案:白 (百字少掉上面那个一)
8。一举而成(猜一字)
答案:血 (因为血下面那个一,“举”上去,就变成“而”字)
9。双方用力(猜一字)
答案:咖
10。说不叫说,拿不叫拿。(猜一字)
答案:最 (说,就是曰,拿,就是取)
11。儿子出世(猜一字)
答案:甥
12。东施 (猜一字)
答案:妞 (她是丑的)
13。两横一长一短,两直一高一低。(猜一字)
答案:止
妙极。。。
Labels:
熙熙攘攘
January 03, 2011
December 10, 2010
烟飞烟灭
终于,看了2000年由张国荣執導及主演,香港政府反吸煙宣傳片<煙飛煙滅>。
一位六十多岁的医生兼老师告诉我们,当事人抽的一支烟等于身边人吸进二手烟的分量是相等于四倍的。现居癌症排行榜第二的肺癌大部分是抽烟者的贡献,包括二手烟,油烟。。抽烟者或许会在老的时候或n年后患上肺癌慢慢自我折磨死去,可是他身边的爱人,朋友甚至孩子却都会比他更早报到,机率提升,完全没有幸免的列外。
你可以想象你的孩子在他还是天真无邪的时候就要承受那么多痛和苦吗?你可以想象你最爱的人因为你而要提早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你吗?
抽烟的借口可以很多:“我的朋友都是这样的,不抽没面子”,“可以提神”,“很有型”,“戒不掉”,“很难的啦。。”。
不抽烟的借口也可以很多:“我爱我的家人,我不可以让他们因我而有患癌的风险”,“我不要每天烧钱”,“我不可以那么自私”,“我不想让自己或挚爱的人活得那么折磨”。。。
如果一天必须抽4包烟的老烟枪叶德娴也可以因为孩子而戒掉烟,如果一名老伯抽了大半辈子的烟也可以说戒就戒,那剩下的只是你的决心,毅力和责任了-- 也就是你要或不要而已。。
无法贴上烟飞烟灭短片,贴上哥哥的没有烟总有花。
游戲再好玩 不過燒時間
拒絕有多難 繼續更加為難
神秘的火花 亦遲早凋殘
難習慣 遲早慣
*不可愛亦會越愛越燦爛 你愛他有幾晚
從前多平凡 都一般晚餐
越愛越看越燦爛 如合起雙眼
從前的煙花如灰飛的眉彎
#如浮雲沒有煙 花園總有花
可以放下不必戀上 那暫借芳華
童年時沒有他 記憶一般似畫
亦每天吸氣每天呼氣不用靠它
誰覺得棄挂
如抬頭沒有煙 心中總有花
燒散過後煙花總會似白雪無瑕
如從來沒有他 記憶怎需要他
亦那麼吸氣那麼呼氣哪會驚怕
一位六十多岁的医生兼老师告诉我们,当事人抽的一支烟等于身边人吸进二手烟的分量是相等于四倍的。现居癌症排行榜第二的肺癌大部分是抽烟者的贡献,包括二手烟,油烟。。抽烟者或许会在老的时候或n年后患上肺癌慢慢自我折磨死去,可是他身边的爱人,朋友甚至孩子却都会比他更早报到,机率提升,完全没有幸免的列外。
你可以想象你的孩子在他还是天真无邪的时候就要承受那么多痛和苦吗?你可以想象你最爱的人因为你而要提早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你吗?
抽烟的借口可以很多:“我的朋友都是这样的,不抽没面子”,“可以提神”,“很有型”,“戒不掉”,“很难的啦。。”。
不抽烟的借口也可以很多:“我爱我的家人,我不可以让他们因我而有患癌的风险”,“我不要每天烧钱”,“我不可以那么自私”,“我不想让自己或挚爱的人活得那么折磨”。。。
如果一天必须抽4包烟的老烟枪叶德娴也可以因为孩子而戒掉烟,如果一名老伯抽了大半辈子的烟也可以说戒就戒,那剩下的只是你的决心,毅力和责任了-- 也就是你要或不要而已。。
无法贴上烟飞烟灭短片,贴上哥哥的没有烟总有花。
游戲再好玩 不過燒時間
拒絕有多難 繼續更加為難
神秘的火花 亦遲早凋殘
難習慣 遲早慣
*不可愛亦會越愛越燦爛 你愛他有幾晚
從前多平凡 都一般晚餐
越愛越看越燦爛 如合起雙眼
從前的煙花如灰飛的眉彎
#如浮雲沒有煙 花園總有花
可以放下不必戀上 那暫借芳華
童年時沒有他 記憶一般似畫
亦每天吸氣每天呼氣不用靠它
誰覺得棄挂
如抬頭沒有煙 心中總有花
燒散過後煙花總會似白雪無瑕
如從來沒有他 記憶怎需要他
亦那麼吸氣那麼呼氣哪會驚怕
November 29, 2010
November 04, 2010
秘密沙洲
“Ogenki desuka ?”
“ 我很好。。”
“Ogenki desuka ?”
“ 我很好。。”
余音重复的回绕着空旷的草地,响了几遍以后,慢慢的消失在无声的空气里。。。
当他的视线望向眼前的观众席,一大片的帷幕慢慢的落了下来。然后,他犹如录影带的倒带,迅速的将台上的他退向幕后,走向后台,到了台下,穿过群众,走进了人群。。。
负责每一场节目开关幕帘的帷幕人揪着他看,似乎他并不属于这里,他吐了吐舌头,在帷幕人的注视下,躲进了他身边的小圆状镜子里,继续着隐形人的存在。。。这只有帷幕人和他知道的秘密。
October 28, 2010
Subscribe to:
Posts (Atom)